2022年11月,江西省錦江流域發生鉈污染事件,造成錦江干流沿線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鉈濃度超標,并威脅下游贛江水質安全。事件發生后,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應急處置工作。江西省人民政府啟動突發環境事件Ⅱ級應急響應。經部省共同努力,事件得到妥善處置,群眾飲水安全得到保障,贛江干流水質未受影響。
按照《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辦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會同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聯合調查組,對事件開展全面調查。調查認定,此次事件是一起因江西齊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勁公司)違法排污造成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一、事件基本情況
齊勁公司位于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內,以廢鉛酸蓄電池、鉛酸蓄電池廠產生的含鉛廢物為原料,設計年產21萬噸再生鉛。2018年11月取得環評批復,要求企業生產廢水和初期雨水處理后回用不外排,循環冷卻水排水和軟化水制備廢水(濃水)處理達到《再生銅、鋁、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31574-2015)規定排放限值后,送由中節能環保投資發展(江西)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
2022年9月以來,齊勁公司因企業煙氣脫硫系統離子液裝置頻繁故障而加大氫氧化鈉使用量等原因導致生產廢水鹽分濃度增高,廢水回用率大幅降低。2022年10月6日開始,齊勁公司私自安裝PE管,將未能回用的含鉈生產廢水排至企業暫存設施后排入江西宜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自2022年10月6日開始至11月24日被責令停產期間,齊勁公司排入江西宜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日均排水量較2022年9月日均排水量增加1倍以上。因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無除鉈工藝,齊勁公司排放的含鉈污染物通過園區污水處理廠后外排進入耶溪河,進而影響下游錦江干流。宜春市高安生態環境局監測結果顯示,鉈濃度在0.00028毫克/升至0.00033毫克/升之間,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3規定的鉈標準限值(0.0001毫克/升)。
本次事件受影響河段約160.7公里,其中耶溪河約1.9公里,錦江干流約158.8公里。事件對錦江干流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造成影響,其中宜春市高安市高安二水廠和沙湖水廠共用取水水源地為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宜春市豐城市隍城水廠取水水源地和南昌市新建區石崗水廠取水水源地為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經評估,事件應急響應期間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8萬元,主要包括污染處置費用、應急監測費用、飲水保障工程費用等。
二、事件應對處置
事件發生后,生態環境部迅速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江西省以及錦江干流沿線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先后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采取多項有效措施,全力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在飲水保障方面,通過采取聯網自來水廠加大供水、自來水廠除鉈工藝改造以及應急送水等措施,保障受影響區域群眾生活用水供應,群眾飲水未受影響。在溯源斷源方面,第一時間組織對錦江流域開展溯源排查,初步判定鉈污染主要來自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后,立即責令園區污水處理廠停止排水,并實施應急除鉈工藝改造。在應急監測方面,統籌組織相關市、縣生態環境監測部門與第三方監測單位等機構開展應急監測,先后3次優化調整應急監測方案,全面監測跟蹤污染態勢,對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74家涉水企業開展溯源監測。在水利調度方面,調度錦江、贛江流域大中型水庫加大下泄水量,在錦江流域范圍內實施人工增雨,增加錦江及贛江(南昌段)流量,有效降低沿線鉈濃度。同時,相關市縣人民政府通過官方媒體持續發布事件溯源排查、污染處置、供水保障措施等信息。
三、事件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調查認定,事件直接原因為:齊勁公司私設暗管偷排含鉈廢水進入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因園區污水處理廠無除鉈工藝,致含鉈污染物隨其排水經耶溪河進入錦江干流。2022年10月以后,齊勁公司鉈污染物外排總量增大,疊加枯水期錦江流域水環境容量降低,造成錦江干流沿線部分河段鉈濃度超標。
此外,調查中也發現江西省宜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存在未執行環評批復有關要求等問題,以及地方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當地已對齊勁公司違法行為和涉嫌刑事犯罪問題進行立案調查,紀檢監察部門對相關部門責任人員開展調查問責。
四、防范整改措施建議
江西省要深刻汲取事件教訓,嚴密排查整治各類環境風險隱患,提升生態環境安全監管能力,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要以再生鉛冶煉、鉛蓄電池、無機鹽制造(碳酸鋰)等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涉鉈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建立涉鉈企業清單并動態更新。強化流域水質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在水源地等重點水環境敏感目標、跨界斷面等建設涉鉈等重金屬自動監測預警設備。按照2020年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鎮(園區)污水處理環境管理的通知》等要求,依法明晰并壓實各方主體責任,推動各方履職盡責,強化環境監管,確保園區污水處置各環節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下游區域水環境較為敏感的重點工業園區,要結合園區環境風險特點,針對性儲備環境應急物資,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持續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